暑期社會實踐——“長江大保護”系列之一考察運河水質,踐行生态文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标,在此時代主題下,河海大學海安市通揚運河生态調研隊于2020年8月1日至8月5日赴海安市通揚運河對其水環境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做了實地調研。
為考察當地的生态文明建設情況和生物多樣性現狀,調研隊第一站來到了隆田花苑。在了解當地社區的垃圾分類宣傳和實施現狀後,小隊就垃圾分類具體操作和環境保護的意義進行了宣講和問卷調查,隊員們就如何垃圾分類,為何垃圾分類等問題展開了講述,并邀請村民上台實際操作,村民們積極參與,大膽嘗試。同時,小隊将一對一講解生物多樣性穿插在宣講過程中,不少村民感慨良多,表示第一次接觸到生物多樣性,第一次了解如何在通過垃圾分類保護生物多樣性。本次宣講讓村民們從意識和行動中真正接觸垃圾分類,在感受垃圾分類的同時樹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這為日後垃圾分類的推行奠定了基礎,也為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在鄉村的實施開了一個好頭。
河流生物多樣性評估,水質情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為了解近年海安的水質情況,小隊來到環境局采訪工作人員。訪談得知,前些年,老通揚運河的污染很成問題,十九大以來,海安為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在全市制定實施多項整治工程。單從老通揚運河來看,市政府逐步實行點源排查和點位長制,嚴格控制沿河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指标,嚴格防治了湖泊富營養化,保障了水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實施例如大圖紙工程、打造生态走廊、改造和擴建污水廠等基礎的工程項目建設。并且,每年環境局都會針對性地制定水污染防治計劃,實施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通過查閱資料,小隊收集了近五年海安市水中COD、氨氮、總氮、總磷、GDP、生物豐富度指數等數據的變化情況。分析發現,海安市近五年的水環境持續向好發展,水質等級總體有所提高,河流水生态得到較大改善,全市的生物豐富度指數也在逐年提高。與此同時,海安市的GDP在五年中穩步發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得以雙管齊下。
在海安市高新區及開發區的通揚運河流經地段,小隊成員沿途觀察水況和沿岸護坡建造情況,在不同河段等距取樣檢測多個樣本,考察水質。同時小隊成員結合周圍湖泊生态建設工程進行調查,發現沿河周邊居民的垃圾丟放及污水排放對河流水生态環境造成的危害相較已有的工廠排污更為嚴重。然而,政府的改造工作也在逐步推進,目前已在高新區流域構建防護廊道,實施生态水沖淤,保障了生态蓄水。同時,小隊結合岸邊工程和水質情況提出了如下建議:
(1)推進運河護岸的生态改造和岸邊帶修複,将傳統的硬質護坡改造為生态護坡。
(2)通過前置庫、生态濕地、景觀帶等建設,攔截入河污染物,逐步恢複運河生态系統多樣性。
(3)把運河生态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打造水清景美的生态河道
良好的生态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共同的家園,作為新時代的“水之子”,我們更應該勇擔使命,争做生态環境保護的先行者,為建設幸福美好的綠色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片來源:吉翔
文字來源:潘世豪 鮑星辰
編輯: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