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鄉萬村——農産品生産與農村生态環境的互作機理調研團
7月13日,團隊的實踐也慢慢接近尾聲了。下午兩點中,我們準時在地鐵站集合前往雙新社區。三點半左右,團隊到達社區。
實踐開始前,團隊先對社區周圍的農田農地做了大緻的範圍預測。經過讨論與分析之後,團隊決定以居委會為中心,沿着來時的道路對周圍的農田農地内的生态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團隊成員到達目的地以後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來自農村清新的空氣以及幹淨湛藍的天空。紛紛表示農村生态環境還是遠遠優于城區的環境。
團隊在進行實踐的時候恰好遇見一個農民大叔在對農田進行農藥噴灑。在征得農民大叔的同意後,我們與他進行了簡單的溝通交流。大叔表示,除草劑的使用并不會對土地以及農村生态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并說明,廢棄的農藥瓶也有對應的回收商進行回收,并且,因為美麗鄉村政策的推廣,村民的環保意識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村中環境相對而言比較好。
在征得大叔的同意後,團隊成員拿出之前準備好的透明塑料瓶對剛噴灑過殺蟲劑的土地進行了采樣。
之後,團隊又前往了一家正在就餐的村民家中,征得同意後,讓他帶領我們到周圍自己的無施肥無農藥的菜園進行土壤采樣。
團隊成員對兩塊農田進行了對比分析之後發現,噴灑過農藥之後的土地顔色更為深沉。攤開泥巴後發現,未噴灑農藥的泥土裡面的微生物群體更多,其中不乏小隻得蚯蚓和白色的軟體小蟲子。而噴灑過農藥土壤裡面的活體組織更少。但是相對而言,噴灑過農藥的農田裡面雜草更少,農作物生長的狀态更好一些,外形以及數量都多餘未使用農藥的農田。
經過一天的實踐之後,團隊成員深刻地感受到了農産品生産過程中與農村生态環境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關系。
團隊成員對未噴灑農藥區域進行泥土采樣 團隊成員在查看大棚内土壤情況
農産品生産與農村生态環境的互作機理調研團
楊曉倩
201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