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層,環保下鄉
2015年7月14日,河海大學水之子下基層社會實踐團隊赴谷裡鎮大塘金村進行實地調研。上午十點大塘金村副主任帶領我們實踐小組的成員參觀了該村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經村委副主任詳細的介紹,該村主要通過設置三格化糞池将糞便和生活污水經過初步的沉澱、發酵、降解處理接入村裡修建的污水管道。該村從2013年開始将生态村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建設之初就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民房的原始布局展開了網格式的污水收集管網。收集管網遍布村裡所有的民居,确保所有的污水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處理。村民生産生活産生的污水首先進入污水支管道然後進入村裡的主管道。主管道直接連接污水處理中轉站。污水經過深度處理後水質可以達到無臭、無味、無色,經過詢問可以到達國家排擋标準。且中轉站占地僅20㎡左右,每年的運行費用約為7-8萬元,解決了該村500多口人的污水問題。
下午14:00,我們團隊開始進行和村民的交流,我們主要向村民詢問了該村的環保意識和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矛盾,聽到了村民的真實看法,也了解到很多我們未曾想到的問題,比如在工程建設中一些地勢較低的地方,下暴雨時由于管道口徑較小雨水不能及時排洩,這些問題沒有達到有效的解決。
在我們進行調研訪問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環保知識進行普及和宣傳。承載“千村萬鄉”的活動精神,我們挨家挨戶進行了環保知識的宣傳,從村民的日常生活談起,從小的方面着手,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經過一天的考察,大塘金的發展着實讓我們了解到農村的生态意識已經得到了很大提高,當地村民淳樸而熱情的品格讓我們一天的燥熱随之消散。
通訊員李鵬
2015年7月14日